一、建議向港澳地區學生投放更多優質教育資源
近年來,澳門高中生赴內地就學基本上呈下降趨勢,臺灣呈上升趨勢,並且從07年開始,臺灣超過內地成為澳門高中生離澳就學首選地。雖然內地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應對措施,但現在收取港澳生的學校面過窄,嚴重向暨大、華大傾斜,國內知名重點院校每年在澳門的招生數量基本上以個位計算。這和澳門學生在臺灣就讀的學校有很大不同,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台大、清華、交通、成功、陽明、政大等名校就讀的澳門籍學生超過一半,這些名校的充足名額也是吸引澳門學生前往升學的因素。
內地教育部門要加強對港澳學生赴內地就讀的優質資源投放,擴大招收數量。學校的自主招生、經濟考量、錄取標準,都會對招收港澳生形成沖擊。
建議中央政府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對招收港澳生的學校予以政策扶植和支持。應鼓勵廣東省的各類高校(包括專科學校)全面開放招收港澳學生。同時,投放更多的名校指標,加大對港澳各層次學生的吸引力。
二、盡快出版面向港澳地區的繁體版中小學教材
隨著港澳回歸,和內地文化、教育交流的日益暢通,港澳地區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接觸內地教材,并對內地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實用性,有很高的評價。不少學校希望使用部分內地教材(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學教材)。但是現在的內地教材只有簡體版,沒有繁體版,這就給校方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港澳居民從他们認字開始就接觸、使用繁體字,政府公文、媒體信息也運用繁體字。學校擔心,如果港澳學生從小就使用簡體版的教材,接觸的只是簡體字,勢必造成只會認簡體字、寫簡體字,不會認繁體字、寫繁體字的情況,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也會受到家長的抵觸。
為此,希望盡快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教材的繁體版,供港澳地區中小學選用時多一個選擇。
三、建議制訂本土的國情教育課程
澳門中學生整體來說對國家和對澳門的認同感都比較強。這一方面與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地位和聲望的提高有關,另一方面亦顯示了澳門回歸十年來,學校、社會各界廣泛開展的國民教育、國情教育較有成效。
本澳現時的國民、國情教育課程,有不少是參考中國内地及香港的教材和課程設置。然而,畢竟中國内地和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等基本情況與本澳是有所不同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儘管澳門與香港地域相近,社會情況有相似之處,但殖民地歷史對澳門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雖有客觀上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十分大,這和香港的情況不大相同。因此,有必要針對澳門的現實情況,制訂適合澳門的國情教育課程,編訂一些本土的教材,更好地開展國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