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戴嘉萍表示,因應文化局開展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的公眾諮詢,學聯在經內部討論後,得出數點建議,日前已整理成意見書呈交文化局,以表達青年世代的意見。其中包括:一、城市肌理的保存;二、景觀視廊的保護;三、建築物外觀及廣告限制;四、跨部門合作;五、歷史城區建築物的運用等五大方面:
戴嘉萍指出,澳門歷史城區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揉合歐洲中世紀晚期及中式傳統坊裡而形成,並具有商港城市的功能性。故此,舊城街道的分佈與走向均須保存,並認同文本中政府對各特色街道所擬定的管理措施,以保存城市的肌理。此外,就景觀視廊的保護方面,除了訂定建築物高度限制規定外,也應注意歷史城區內現存一些與重要地標風格迥異的新式建築,研究訂立拆除、改造、新建的準則,同時應持續執行取締僭建工作,以保障景觀視廊的文化感與歷史感。
戴嘉萍續稱,澳門歷史城區內的各個特色街區中,已有不少現代化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對於歷史城區的文化氣氛帶來影響;然而現時澳門歷史城區仍有大量居民居住及恆常性的商業活動,是一個「活」的古城,當中不免出現新安裝的招牌及廣告活動。在保護及管理工作上應作彈性處理,一方面禁止誇張的閃燈招牌及吵鬧的廣告詞重覆播放,另一方面可依照城區不同部分的地區特色,為招牌及廣告作彈性而具有約束性的指引,保存城區的文化特色之餘,也不致於扼殺區內的商業活動;未來城區內特色街區的非文物建築重建時,建議要求其外觀必須配合特色街區的風格,內構仍聽任業權人自行安排,長遠恢復古城風貌。有關之管理計劃措施,不免於跨部門合作。建議在涉及歷史城區建築物及核心區建築物的相關工作中,文化局可擔當更為重要的角色,令該等建築物得到切實的維護及有效的管理。
在關於歷史城區建築物的運用上,戴嘉萍提出,澳門歷史城區的管理,應務求令區內保持繁榮發展,也有完善的市政服務提供居民便利。部分歷史城區建築物現時已不作原有用途,不少在緩衝區內的特色建築也已空置多年,甚至部分倒塌,只餘下部分立面。要維持歷史城區的活力,不能只從文化保育的角度出發,也要從經營的角度入手。建議政府參考葡萄牙的經驗,授權有關部門與一些緩衝區內的特色建築的業權人合作,修整特色建築以重新運用。例如提供作為文創基地發展,或者將一些特色建築提供予創業孵化中心,將建築當作創業活動所需的辦公室或店舖。從而令歷史城區建築物或緩衝區內的特色建築得以合理運用,維持城區的活力與發展動力,也有助利用城區推動不同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