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呼聲】學聯鼓勵學生善用餘暇,感受祖國多元發展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一直支持學生“走出課室”,透過舉辦主題多元、形式豐富的赴外交流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善用餘暇,感受祖國高速發展。理事長阮舒淇表示,“澳門學聯交流團”作為維繫澳門青年對內地歸屬感的窗口,多年來深受教育界、家長及學生歡迎,其中舉辦多年的“航天團”、“列車團”等更是有口皆碑。隨疫情放緩,各地恢復交流,學聯充分發揮自身平臺作用,單在七月就組織十個交流團,服務逾八百名澳門青年學生,為學生創造機會,鞏固品牌服務。

 

不斷外出取經 助力本澳多元發展

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四大產業發展,在近期公佈的規劃文本中提出許多可視化目標,其中對人才培養着墨不少,反映人才作為“引擎”重要性。為此,澳門學聯通過組織考察團,讓學生儲備知識、吸收經驗,為本澳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三月,組織聖保祿學校理科師生卅人到訪橫琴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及了解深合區規劃,認識高新科技發展。參加者表示,首次踏足深合區,親身感受有別書本知識,戶外課堂獲益良多,冀將來投身高新科技領域。

而在七月,組織具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廿六人赴南京,了解當地醫藥產業發展。有份參與考察的黎藹恩即將升讀護理專業,回憶此次考察,她表示自己了解到運用大數據的醫療科技如糖尿病智能醫療管理系統、步態監測系統等,極大便利病患者,更深刻體會到中國發展的快速,期望活用經驗,為本澳大健康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五四青年考察團於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前合影

 

踏足神州 感受祖國大好河山

結合創新思維及進步理念,內地近年在文化、生態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如“國潮”的流行、環境的保育等,反映我國“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在加強。因此,為培養澳門學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播者,澳門學聯在七月協助市政署組織小五至初二學生到廣州,透過到訪當地濕地公園、動物園,以及參與相關主題的嘉年華、講座活動,向小朋友傳遞關於自然生態、環保知識和生態保護的理念。

 

締結友誼 培養愛國愛澳情懷

阮舒淇認為,交流團除是一次增廣見聞的機會,更是讓各地青年互相交流的平臺。因此在七月,組織多個大型交流活動,在七月十日“夢想啟航”中學學生會領袖培訓計劃廿五名學員到武漢與學生組織代表交流,學習團結、勇敢和自我奉獻的精神;另外,睽違三年的“龍騰中華——第十二屆深港澳臺青少年文化交流專列”亦在七月發車,十一歲的本澳學生首次參加交流團,登上從深圳出發的列車,與港、深、臺三地青年遊走中華大地,觀少林功夫、探龍門石窟、看四川熊貓、嘗川菜、穿漢服,一同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及學習團體互助精神。

團員們穿漢服體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而在七月廿四日當天,澳門學聯作為承辦單位,在帶領“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二0二三”的澳門學生前往北京的同時,亦接待剛結束香港交流活動來澳的“二0二三青春港澳行──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的師生共三百五十五人,三地青年無懼烈日風雨,在深入認識彼此成長環境的過程中增進友誼,更提高了對祖國的歸屬感。

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二0二三團員合照

 

隨着疫情陰霾消散,社會全面復常,澳門學聯將持續從多方面、多角度為本澳學生提供考察學習、認識國情、凝聚友誼的機會。阮舒淇最後強調,下半年繼續在年底假期組織澳門學生前往內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了解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增值自我。

 

以調查發掘需求 加強本澳學生了解深合區

澳門大學生深合區發展意向調查2023新聞發佈會

二0二三集成電路產業科普宣傳活動横琴考察交流團參加者合影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成立兩周年,在中央支持下,深合區近年軟硬件建設不斷強化,城市功能持續完善。學聯副理事長繆敏立表示,作為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平臺,深合區的發展與澳門青年密不可分。根據學聯七月發佈的“澳門大學生深合區發展意向調查二○二三”結果顯示,四百多名受訪者中約六成從未踏足深合區,調查指出帶領青年學生前往深合區交流考察刻不容緩,宜拓展更多元方式去實現。

 

繆敏立表示,在五月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紀念“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籌備委員會合辦的五四青年考察團先到訪深合區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參與就業創業分享會,再前往廣州考察高校學生活動,一程多站的考察方式,有利拓展對不同城市的認知。有參加者表示,分享會上嘉賓提到最新科技、中醫藥產業發展,使其對在當地發展有更全面深入了解。為加強澳門青年對深合區的“熟悉感”,學聯九月會聯動青年社團,組織面向全澳大、中學生超過二百人以上的考察團,讓更多對深合區認知不深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眼雙腳感受總體發展,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繆敏立總結時表示,萬事起頭難,要讓深合區真正融入本澳青年生活,需持之以恆勇敢前進,除加強青年學生對深合區相關政策和措施的認知和了解,亦要多維度覆蓋不同專業的澳門大學生、中學生群體,為澳門青年錘煉本領、增長才幹提供更廣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