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廖志漢: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澳門學聯編委會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廖志漢分享的心得。

    時光荏苒,踏入二零二五年,以熱愛祖國、建設澳門、團結學界、參與社會為宗旨的澳門學聯已成立七十五周年,而我也不知不覺間加入學聯逾三十年。“每一個人在其精彩人生裏頭,總會與很多人、事和物擦肩而過,有的是過眼雲煙,倏忽即逝,有的卻是熱鐵烙膚,記憶長存,有的像是飛鳥掠過天邊,漸去漸遠”,回眸過去的一幕幕,初進學聯的記憶依然在我心頭展現。

    廖志漢與學聯理事們,

    參訪廣州黃埔軍校時拍照留念。

    (後排右一廖志漢;約2000年)

    還記得當時仍然就讀高小的我,代表學校學生會走進學聯大門的一刻,戰戰兢兢,忐忑緊張,其後全因學聯前輩們的照顧和勉勵,放學後更是經常到學聯與前輩們“切磋”乒乒球技,很快便融入學聯這個大家庭了。記得有一年暑假,我參與了學聯的“買賣舊書”活動,活動除了可以幫助貧困的家庭減輕書費的負擔,還可以提倡環保,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別具意義。於我而言,不但可以得到實踐學習機會,賺取零用錢,更可以在書海中肆無忌憚的“奉旨”看書,此乃一大快事也。

    廖志漢參與買賣舊書活動時拍照留念

    (1999年)

    我也曾嘗試各種不同的體驗,1999年正值澳門回歸祖國之年,我有幸參與“京澳學生夏令營”活動到北京參訪和與學生交流,一方面獲得寶貴機會進一步了解祖國發展和文化、認識來自北京和澳門不同學校的新朋友、更可以到北京的澳門回歸祖國倒數牌下拍照留念,無比興奮和雀躍,另一方面,我貢獻了以小老師身份帶隊的第一次,感受到不同角色參與活動所需承擔的責任和壓力山大,每晚活動結束後舉行工作會議,為翌日的行程作協調和準備,每天早起做好安排,十分緊湊,務求以最經濟的時間成就最大的效果,這次交流團既有意義,也讓我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受益匪淺,畢生難忘。

    廖志漢(右一)參與“99京澳夏令營”時

    與營友拍照留念(1999年)

    我認為,學聯就像一個小職場,有着由小學到大學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聯這些日子裏,能夠學習到如何與他人溝通、互動,懂得關懷他人、互助合作,共同努力開展各項活動,鍛煉為人處世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熱心奉獻精神在其中的發揚和團體協作對我們工作的重要性,在奉獻與付出中,我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分享了成功的喜悅,也共擔挫折的痛苦。隨着學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組織管理素質極高人才之際,學聯也逐漸壯大到今天澳門極具影響力的團體,我十分自豪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今日的學生朝氣蓬勃,展望未來將大有作為,定當成為明日社會的棟樑。

    廖志漢感謝學聯的培養,

    圖為廖志漢參加學聯會慶晚宴。(2024年)

  • 2歐陽偉然: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澳門學聯編委會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歐陽偉然分享的心得。

    歐陽偉然首次與學聯理監事前往北京交流。

    (右一:歐陽偉然;攝於1997年)

    澳門學聯已走過七十五載春秋。創會的前輩至今仍然“志在千里”,於我而言,學聯不僅是一個組織,更是我成長道路上的第二個家。自1993年在李明基老師引薦下踏入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從一名青澀會員成長為理事,再到如今依舊參與其中,前輩們不已的“壯心”,早已成為我前進的動力。初入學聯時,我還是一位滿口鄉音的新移民,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心中充滿了羞澀。然而,正是在學聯這樣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我找到了歸屬感。學聯如同一座橋樑,連接著每一位成員的心靈,無論是學習上的困惑還是生活中的難題,總有那些熱心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伸出援手,給予鼓勵和支持。正如古人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學聯這個大家庭裡,我們彼此扶持,共同進步。

    正是學聯的鍛鍊,歐陽偉然(左一)

    於2010年成功為學聯舉辦展覽及出版書刊。

    學聯不僅為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更是一個鍛煉自我、提升能力的平臺。通過參與各類活動——如編委會、環山賽、書法比賽、小學生常識問答比賽等,我學會了如何領導團隊、組織活動以及有效溝通。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豐富了我的校園生活,也為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此外,學聯還為青年學生搭建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通過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如京澳夏令營、吉林交流考察團、走進大灣區、新加波及韓國交流團等,讓我們有機會走出澳門,瞭解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次外出交流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我們能夠從不同文化中汲取養分,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學聯編委會舉辦聯歡會,

    編委會主任歐陽偉然(前排左五)與編委合影。(2014年)

    藉此澳門學聯成立75周年之際,我希望能夠為這個大家庭做出以下三點貢獻:首先,推出一首《學聯會歌》。這首歌曲旨在讓新一代成員銘記前輩們創辦學聯時的艱辛歷程,並以此凝聚不同年代學聯人的共同情感;其次,宣揚“愛國愛澳、團結學界、無私奉獻、傳承創新”的學聯精神,使其深深植根於每位年輕朋友心中,激勵他們自強不息地為國家、為澳門乃至整個學聯事業而奮鬥;最後,講述好每一位學聯人背後的故事,讓所有人都能以身為其中一員感到自豪驕傲。學聯在我仍未踏入社會前,便為我夯實人生的基礎。回首過去,我感激每一位在學聯遇到的良師益友;展望未來,作為新一代青年學生的前輩,我想對大家說:“做人做事,吾好怕蝕底,用心做,認真學,總會有所收穫。”願我們都能在學聯這個大家庭上,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社會各界出席《情繫學聯訪談錄》新書發佈會,

    該書由歐陽偉然主編。

    (右一:歐陽偉然;攝於2024年)

    歐陽偉然(手抱孩子者)出席

    澳門學聯主辦的文藝匯演後,

    與嘉賓及會內成員留影。(2024年)

    在學聯成立74周年的晚會上,

    歐陽偉然向近200名嘉賓及學聯人,

    分享了“五四運動與澳門學聯”的專題史料。

    (2024年)

  • 3甘惠珊: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澳門學聯編委會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甘惠珊分享的心得。

    甘惠珊(左三)出席學聯的三行詩比賽頒獎禮,

    向得獎同學頒發證書。

    不經意間,澳門學聯已步入了它的第七十五個年頭,歲月悠悠,風雨兼程,它見證了無數青年學子的成長與奮鬥,也承載了我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展望。記得第一次聽說學聯,還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候的我,只是通過舊書買賣服務,感受到了學聯帶來的溫暖和便利。後來,當我在南京上大學時,有幸通過學生聯會得知澳門學聯正在籌備“MAC學生年度盛會”,還邀請我們這些在內地讀書的學生參與籌辦。

     

    當時的我,滿懷激情地加入了“MAC學生年度盛會”的籌備團隊,那次活動的主題定為“個人目標”,以定向比賽的形式,讓參與的學生在闖過不同關卡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人生階段,從而啟發他們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和個人發展目標。

     

    那段籌備的日子裡,我們時常開會到深夜,只為商討出最有趣、最有意義的遊戲形式。為了擴大宣傳,我們還走上街頭,親手將宣傳單遞給路人,請求商鋪幫忙貼上宣傳海報。雖然過程有些辛苦,但每當想到能為活動貢獻一份力量,心裡就充滿了成就感。那段經歷,不僅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學聯,也讓我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為青春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籌委會成員於街頭進行宣傳活動

    (圖中甘惠珊)

    畢業後,我有幸進入了學聯秘書處工作,這才真正開始了解學聯的點點滴滴。特別是疫情初期,學聯在保持人文關懷的同時,靈活調整活動形式,創新服務模式,讓我看到了學聯的應變能力和責任感。那段時間,我參與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的籌備工作,通過與不同時期的學聯前輩深入交流,我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學聯的歷史沉澱和精神傳承。《情繫學聯訪談錄》不僅記錄了學聯的歷史,更傳遞了學聯的精神。從夜以繼日的刻苦學習,到守夜時的堅定信念;從學生樂園的歡聲笑語,到為爭取學生權益而不懈鬥爭的英勇身影。從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裡,我看到了前輩們的堅韌不拔和薪火相傳,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詮釋了學聯“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發聲”的崇高使命。這份精神,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每一位後來者繼續前行。

    甘惠珊(左一)作為《情繫學聯訪談錄》計劃負責人之一,一同訪問不同時期的學聯前輩。

    (圖為甘惠珊與學聯前輩劉冬梅老師的真情對話)

    《情繫學聯訪談錄》分享會上,

    相關負責人分享出版新書的點滴。

    (右起:甘惠珊、張偉移、歐陽偉然)

    如今,即使我已離開了學聯的日常工作崗位,但我仍然以澳門學聯編委會副主任的身份,盡我所能地為其貢獻一份力量。在學聯的日子裡,我經歷了許多,也學到了很多。這裡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充滿青春活力,每一次的活動、每一次的相聚,都讓我感受到了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鼓勵。那種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氛圍,也讓我更加珍惜這段經歷。現在,學聯已經走過了75個春秋,它依然年輕,依然充滿活力。一直以來,學聯始終堅守初心,致力於為廣大學生服務,維護學生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深切地希望,每一位學聯人都能繼續秉承學聯的優良傳統,勇於創新,敢於擔當。我們要繼續發揚 “愛國愛澳、團結學界、無私奉獻、傳承創新”的學聯精神,緊緊凝聚廣大學子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對和戰勝各種挑戰。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勇於接受新鮮事物,不斷探索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推動學聯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甘惠珊目前雖然擔任老師,

    但仍然無私奉獻地為學聯貢獻力量。

  • 4陳嘉敬: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編者語: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陳嘉敬分享的心得。

    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陳嘉敬分享的心得。

    陳嘉敬(居中者,攝於2008年)

    作為澳門最具歷史和規模的社團之一,澳門學聯伴隨莘莘學子走過了75個寒暑。她的育人使命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同,為莘莘學子的成長築起了一道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我,一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亦感恩得到她的培養,此時此刻,心中感觸萬千……早在澳門回歸前的歲月裡,我已經與學聯結下不解之緣。因為有幸得到學聯邀請和學校推薦,當時還只是一位初中生的我,毅然報名加入理事會,並當選為小學部部員之一。一步一腳印,隨著牆上的掛曆翻了25本,我也在學聯多個部門和組織、無數次比賽及活動中灑下辛勤且快樂的汗水、結下深厚又真摯的友誼,成就更好的自己。我曾不止一次對自己、對身邊的朋友說:沒有學聯,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學聯是我的第二個家。從小學部到學藝競賽部,再到副理事長,離澳升讀大學後成為外地澳生聯絡部一員,到回澳後出任副監事長、時委會主任、少年警訊副總監,雖然在這匆匆的過程中還有許許多多未臻完善之處,但“學聯”二字早已在我的人生路上留下了一幕幕難忘的回憶,我亦珍而重之地把這份感情收藏起來,不時翻出來細味。

    陳嘉敬擔任學聯時事關注小組召集人期間,

    與成員探討學生留級率的問題。

    (左一;攝於2013年)

    環山賽、毛筆硬筆書法賽、五四、六一、買賣舊書、夏令營、交流團……學聯的每一項比賽和活動,毫不誇張地說,把它們稱作澳門學界的一張又一張“金名片”都不為過。學聯這個平台,讓一代又一代學子可以學以致用、完善自我、成長成才。更加難能可貴的是,75年來,學聯始終形象鮮明地高舉愛國愛澳偉大旗幟,著重品德和公民教育,幫助學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和廣闊的世界觀,為澳門社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內涵、目光遠大、關心社會、獨立思考的良好公民。君不見,今天在各行各業卓有成就的人士中,許多都是從學聯走出來的。正因為如此,如今早已成為人師的我,仍然堅持鼓勵、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學聯、支持學聯。時光飛逝,日月如梭。衷心祝願學聯在未來的日子裡,越辦越好,為國家和澳門更好的發展貢獻力量!

    陳嘉敬在學聯期間,與學聯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後排右一,攝於2009年)

  • 5鄭妙思: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鄭妙思分享的心得。

    鄭妙思參加澳門少年警訊急救課程

    (居中者;攝於1999年)

    春華秋實,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聯人的用心灌溉,學聯已經歷了七十五載春秋,結下豐碩的果實。隨著時代的變遷,學聯人始終堅守學聯精神,兼顧傳承與創新,團結學界,服務社會,使學聯保持蓬勃朝氣,歷久彌新。 

    回首過往,自參加學聯活動到卸下學生身份,我參與學聯工作的經歷尚淺,與前輩們甚至後輩們相比,沒有創下驚天動地的成就,也沒有重大奉獻,但在這段旅程中,我收穫了陪伴和成長的點滴。

    在社團組織不及如今蓬勃的年代,課餘活動選擇有限,學生們參與校外活動的機會更是寥寥可數。對我而言,學聯曾經只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我可以從活動海報看到它的名字,聽同學講述它的故事,偶爾隨校參與它的活動,但這些只是浮光掠影。

    直至“少年警訊”招募第二屆學員期間,成為“學聯人”的緣份才真正開始。在擔任學聯理事的同學邀請下,我和幾位同學一起參加“少年警訊”。這個項目包含多個培訓課程和參觀內容,讓我們深入認識警務體系的工作。參觀治安警察局、消防局等保安部隊,看槍械展示、登消防雲梯、觀警犬表演,都是很好的體驗。最難忘的是到保安高校進行為期一周的入營訓練,其中學員們需要接受高強度的體能訓練,雖然與真正的警員訓練無法相比,但當時大部份學員在訓練後都感到身體極為酸痛,由操場步行回到宿舍也是舉步艱難。這段艱辛的經歷,讓同伴們結下更加深厚的友誼。當年作為“少訊”成員有幸參與民間慶祝澳門回歸盛事,我們在議事亭前地協助維持秩序,現場人頭湧湧,大家都十分興奮和期待。

    澳門少年警訊訓練營營員與導師合照

    (前排左三鄭妙思;攝於1999年)

    後來,在時任少訊總監陳秀欽前輩的鼓勵下,我加入了學聯理事會。當時的我,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加入理事會後,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如意門”正為我打開,這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會,讓我參與不同的活動、擔當不同的角色、參訪不同的地方,從前輩們的經驗中汲取智慧,與朋輩一同快樂成長。 

    學聯是一所多元的“學校”,在我有限的參與時間裏,我有幸參加編輯委員會,了解《澳門學生》的策劃、編輯與發行,其工作環環相扣、按序推進。透過參加交流考察活動,我擴展了視野,加深了對祖國的認識。在一次台港澳大專生交流活動中,我們在活動開始後才知道需要參加一場辯論比賽,還要分組創作一個演出節目(每組都包括三地學生),既考驗和鍛鍊臨場應變能力,也增加了與外地學生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鄭妙思與學聯人在遵義會址參觀學習

    (後排右二鄭妙思;攝於2002年)

    學聯是一個服務和鍛鍊“平台”,其中買賣舊書服務既可幫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倡環保意識,也為學生提供服務實踐機會。實習生主要協助收書、編目、上架、出售、結算。書籍由寄售者自主訂價,遇到寄售者未能決定價格時,我們也樂意分享經驗,協助書籍成功出售。當現場人數太多時,我們立即啟動調控人流措施,加快處理效率,恢復現場秩序。整項服務組織明確,管理井然有序。 

    學聯是一個“大家庭”,這裡充滿關懷、鼓勵和包容。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共同經歷,互相扶持,一起成長。前輩們不僅展現了自己的光芒,也為後輩們照亮了道路。在一些社交場合中,因為“學聯人”的身份,我與一些初相識的人瞬間變得親切,這正是“學聯人”身份認同而帶來的默契。

     

    回味往昔,點滴回憶如珍珠般串聯,充實了我心中美好回憶的寶藏,我感恩學聯的培育,也感激每位“學聯人”的陪伴與關懷。卸下學生的身份,踏入社會工作後,我因工作關係,與學聯常有互動機會。目睹學聯會址從容永大廈擴至華隆中心再遷至現址,活動空間和人力資源得到增強,使學聯能夠提供豐富和多元的活動及服務。看到一屆又一屆會員大會和理監事架構更替,學生們從青澀到成熟,從展現自我到服務社會,人才輩出,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與有榮焉。

    鄭妙思出席學聯聯歡餐會

    (後排右四鄭妙思;攝於2000年)

    學聯今天的成就,正是每一代“學聯人”的不懈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未來,願每位“學聯人”繼續秉持學聯精神,堅守初心,珍惜當下,砥礪前行,薪火相傳,為學聯“大家庭”持續發展壯大,携手共進;繼續引領澳門學生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參與澳門社會建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新時代展現新一代的風采。

    鄭妙思出席學聯聯歡餐會

    (左五;攝於2024年)

  • 6鄧婷殷: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鄧婷殷分享的心得。

    有些人的青春是一首詩,蘊含着夢想與追求。有些人的青春是一首歌,唱響着激情與希望。我的青春卻更像是一段旅程,充滿了探索與成長;而我的成長地點便在澳門學聯。

    鄧婷殷任第七屆澳門大學生

    酒泉航天科技交流團團長

    (居中者;攝於2011)

    對學聯的最初印象,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從母校時任主任李明基先生的介紹下瞭解到的,亦在那時成為了學聯的會員,同時參加了在永樂的澳門回歸表演,因而萌芽了一顆學聯人的種子。升上中學後,在一次幫忙整理小記者班的資料時,又再經陳秀釵老師的介紹下,再次接觸到澳門學聯。不久,我正式加入,成為一名理事。 

    最初,懵懂的我更多的是在前輩們的耐心指導下,接觸各大小活動的不同崗位,例如禮儀、計時、催場、簽到枱等;又或者 “膽粗粗” 一個人在街上賣旗和做街頭訪問;也有在學聯的學生刊物《澳門學生》幫手校對和排版。及後,再學習如何籌備活動,如書法比賽、環山跑、小學生常識問題比賽、華羅庚金杯等。

     

    慢慢,我在學聯的角色逐漸由一名參與者,成為一名真正的理事。每每活動來臨前,一群穿着不同校服的小伙伴們,放學後就提着書包,跑回學聯繼續完成準備工作。那一張熟悉的玻璃枱,是我們數着試卷、疊着書法紙、校閱着題目;入袋、封袋、開會、討論的見證。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更仔細、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亦會互相關心生活近況,瞭解不同學校的情況,時常一邊準備、一邊聊天,奮鬥到不知時間,不覺疲倦,收獲了寶貴的回憶和革命性的友誼。

     

    我在學聯也度過了許多個充實的夏天。未正式踏入暑假時,籌委便準備學聯品牌服務買賣舊書的事前工作,加固書架、開始收寄賣書、編碼、和家長學生溝通定價、準備退錢退書等;暑期亦是外出交流團的高峰期,由籌備及面試,到不同的部門負責帶隊及組織人員,通宵會議,團建活動,充滿了歡笑與驚喜。我們共同走過錦繡中華的大地,一起看過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飄揚,到過西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學習宇航員的精神,在內蒙古的郊外看過繁星和日出。

    鄧婷殷與一眾澳門學生領袖

    參加黑龍江訪問交流團,

    冰天雪地裏的一班熱血青年。

    (第二排左三鄧婷殷;攝於2005年)

    隨着時間的推移,澳門學聯仍不斷成長。除了繼續舉辦傳統品牌活動,亦不斷創新,緊貼新生代,開辦更多元的活動及提供更適切的服務。但縱使學聯的活動和服務在不斷變遷,學聯的愛國愛澳及育人精神仍然一直堅守,緊扣着一代又一代的學聯人,薪火相傳。在學聯的十年裡,我學會了如何領導和組織活動,如何與不同的人溝通與協作。每一次的活動籌備,都是一次新的挑戰,也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我學會了靈活應變,並在團隊中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些經歷不僅讓我在學業上受益匪淺,也讓我在生活中更加成熟。

    鄧婷殷參加學聯薈青中心啟用典禮。

    (右二鄧婷殷;攝於2009年)

    在告別學生的身份後,我有幸成為一名教師。在摸索教學的路上,我深感感恩,因我在學聯打下了殷實的基礎,為我的教學之路提供支持與靈感;而我亦會盡力把在學聯學到的經驗與知識,傳遞給我的學生。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值得被挖掘的光芒,擁有一個自己發光發熱的平台。除了幫助學生在學習的路上找到方向外,我亦謹守 “愛國愛澳、團結學界、無私奉獻、傳承創新”的學聯精神,盡力地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參與組織策劃,培養他們書本以外的軟實力。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品格與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如今,澳門學聯將迎來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旅程中,學聯始終致力於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求夢想。回顧過去,這些成就都來自於每一位曾經在學聯中努力與奉獻過心血的學聯人;展望未來,深信每一位學聯人,都將繼續保持這份熱情與信念,迎接新的挑戰。我們承載著國家和社會的期望,肩負愛國愛澳的情懷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們繼續努力,讓這份精神在每一代學子中孕育,讓澳門學聯這顆大樹更加茁壯成長,繼續為培養學生與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鄧婷殷參加澳門學聯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動—

    兩岸四地青年論壇︰

    與各地學生領袖於世貿中心交流。

    (後排右四鄧婷殷;攝於2010年)

  • 7李結仁: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編者語: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李結仁分享的心得。

    李結仁與方海金監事長合影

    (左邊李結仁;攝於2019年)

    時光如白駒過隙,我與學聯已結下多載情誼,最早可追溯到中學時期,參與學聯舉辦之環山賽和書法賽。通過活動了解、感知學聯“熱愛祖國、建設澳門、服務學界、參與社會”的砥礪宗旨,“我和學聯”的這篇文章,就此開始寫起。2013年,我赴申城求學,在修習歷史學的過程中,立下了“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理想。學成歸來後,有幸回到母校任教,踏上三尺講壇的那一刻,身份從“為人生”轉變成“為人師”,這一蛻變歷程從學生開始,最後又回歸到服務學生,這一種巧妙的傳承,使我時刻提醒自己,無論日後發生何種變化,唯一不變的便是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初心。全因我深知當下自己所獲得的一切均由學生賦予和造就,由此形成對學生的尊重之心、關愛之心、照護之心,我想這也與學聯“服務學界”的宗旨是高度契合、內在一致的。

    李結仁參與學聯中國歷史文化夏令營

    (後排右三李結仁;攝於2019年)

    育人路上,雖荊棘滿途、挑戰處處,但幸有知音相伴、共同成長。2019年我報讀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文學碩士(中國歷史文化)課程,在兩年的學習時光中,遇到了不少懷着教育理想、充滿教學熱誠的同儕,現任學聯監事長方海金便是其中之一,受海金兄及時任秘書長翠倩的推薦,我得以再次參與學聯工作,以學聯歷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的身份,發揮自身歷史教育所長,與海金兄(歷史文化委員會主任)及一眾歷委會學生成員攜手合作,經營“史橋”專欄、舉行歷史專著讀書會、開設歷史研討工作坊、舉辦歷史文化考察交流團等,在一系列的活動當中,師生們達至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深刻認識到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夯實了傳統根基和家國情懷,我想這亦是歷史文化委員會成立的初心所在。感謝學聯各位領導、前輩給予我機會,在新的崗位上服務學生、貢獻學界,使“我與學聯”這篇文章得以續寫!

    李結仁主持學聯歷史文化委員會研討工作坊

    (手持麥克風者李結仁;攝於2022年)

    今年是學聯成立75周年,75年來,學聯人櫛風沐雨、步履堅定、初心不改,一切工作均以服務學生為根本,以參與社會為己任,以貢獻特區、國家為使命,為澳門學界史譜寫了青春壯麗、不可磨滅的重要篇章。衷心冀望各位學聯人能夠傳承前輩的優良傳統,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以實際的工作成效繼續寫好“我們與學聯”的這篇文章,同心築夢創學聯新猷!

    李結仁帶隊赴順德開展歷委會迎新活動

    (後排右二李結仁;攝於2019年)

  • 8黃才試: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

    編者語: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黃才試分享的心得。

    黃才試赴京參訪交流時在人民大會堂留念(攝於2023年)

    七十五載風雨兼程,澳門學聯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作為1975年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我深感榮幸能夠見證學聯的輝煌歷史。學聯的七十五年歷程,是一代代青年學生奮鬥的見證,更是澳門社會發展的縮影。今天,我們站在這個歷史的交匯點上,既要回顧過去,也要展望未來。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挑戰,承擔屬於我們這一代的責任,這是每一位學聯人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學聯精神的傳承: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學聯成立於風雨飄搖的時代,那是一段充滿挑戰、但也孕育無限可能的歲月。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們,用他們的努力與智慧,為我們奠定了一個穩固的基石。他們不僅推動了澳門學生運動的發展,更在社會進步的浪潮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跡。去年出版的《情繫學聯訪談錄》讓我深刻了解到,那些開創性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辛與堅持。這種「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正是學聯不斷向前的動力源泉。

    作為新生代的學聯人,我們有責任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並在新的時代賦予它新的意義。今天的澳門已經步入了相對繁榮穩定的階段,但我們面臨的挑戰並未減少,反而更加複雜多元。例如,全球化的浪潮、科技的迅猛發展、青年價值觀的多樣化等,都對學聯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學聯精神與時俱進,成為澳門青年面對未來挑戰的指南。

    黃才試組織大學生赴四川汶川縣水磨鎮高峰村

    做村落服務及義教(攝於2015年)

    我眼中的學聯:一個青年人的成長平台學聯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讓我們能夠參與策劃活動、組織志願服務,以及與各界人士交流合作。在這些經歷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團隊協作、面對挑戰,並逐漸培養了責任感與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學聯讓我明白了「青年」這個身份的意義。我們不僅是個體,更是社會未來的承載者。學聯的存在,就是要讓青年人有機會為社會發聲,為澳門的發展貢獻力量。這種使命感,成為我人生中的重要指引,也讓我更加堅信,學聯的價值不可替代。

    學聯不僅是一個組織,更是一個夢想的搖籃。無論是協助推動教育政策,還是參與多元文化活動,學聯始終致力於讓每位青年都能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些經歷教會我們,青年人不僅要有理想,更要有能力去實現理想

    黃才試組織大學生赴貴州從江縣貫洞鎮龍圖小學義教(攝於2019年)

    未來願景:攜手共創學聯美好明天七十五年的學聯,承載了無數學聯人的青春與夢想;未來的學聯,則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共同努力,去開創屬於我們的光輝篇章。我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學聯始終是澳門青年成長的搖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來,我們對學聯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相信,在學聯前輩的引領下,在新生代的共同努力下,學聯一定能夠繼往開來,再創輝煌。讓我們攜手共進,傳承學聯精神,將學聯建設成為更加充滿活力、更具影響力的青年組織,為澳門的未來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 9黃潔貞:75後學聯人展望

    編者語:今年是學聯成立七十五周年。在這七十五年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從這裡起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去年,學聯出版了《情繫學聯訪談錄》,當時邀請了眾多1975年前出生的學聯前輩,請他們講述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會歷程。

    今年,在學聯邁向下一個75年之際,我們再次邀約1975年之後出生的學聯新生代,請他們分享對未來的願景。以下推出學聯人黃潔貞分享的心得。

    《學聯情,一生緣:從參與者到薪火傳承者》———黃潔貞

    有人問我當年為何加入學聯?大二時的答案很簡單:為了參加交流團,開拓眼界,擴大生活圈子,參與更多活動。而今天的答案,是服務學生、服務社會、回饋社會、薪火相傳。兩種答案背後,是我從活動參與者到組織者的身份轉變,但不變的是,我始終是學聯人。回望在學聯的點點滴滴,那些「第一次」至今歷歷在目。澳門學聯是我參與的第一個社會團體。大二那年,我經鏡湖護理學院推薦,參加了滬澳學生交流團。那是繼京港澳學生交流團後,學聯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動,競爭激烈,需經過推薦和面試。那是我第一次走出校園,觸摸社會的脈搏,從此與學聯結下一輩子的緣分。

     

    第一次投入學聯的工作,是負責環山賽的救護任務。作為護校代表,我為賽事提供急救服務,此後陸續代表學聯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將專業所學化為社會服務。隨著時間推移,我從理事到副理事長,從前線服務到決策層,逐漸積累經驗,這些歷練不僅豐盈了我的學業,更為日後職場鋪就基石。

    第一次擔綱領導角色,是在澳門回歸三周年活動中。我首次主持大型活動,面對公眾的挑戰讓我迅速成長。還有第一次帶隊赴珠海軍營參觀,那是一場從無到有的籌備——協調內外資源,親自奔波軍營數次。當澳門學生親睹駐軍實況,眼中閃過的震撼與敬意,讓我深知這份付出的意義。那一刻,「威武之師,保家衛國」不再僅是口號,而是植根於青年心中的信仰。

     

    畢業後,我於繁忙工作之餘,義務兼任學聯副秘書長。縱使工作壓力如山,我仍堅持輪值下班後奔赴學聯。身份的轉變,讓我從陌生到熟悉,從幕前到幕後,每一個角色都遊刃有餘。沒有網路的年代,我們以電話、會議協作,清理垃圾、熬夜連軸轉也甘之如飴。因為心有共鳴,目標所趨,所有人都全情投入,那是一段苦澀卻甘甜的歲月。

     

    不僅是活動,學聯的交流團亦是我的摯愛。每年暑假,學聯都會籌辦京澳、滬澳等交流團,我總預留假期帶隊。看著後輩將這些傳統發揚光大,作為前輩,我內心滿是自豪。這些年,學聯的歷練從未辜負我——從鏡湖醫院的普通護士到副護士長,我未修過一節行政課程,但學聯教會我策劃、理財、協調的真諦,這些技能最終成為我職場晉升的利器。

    學聯的影響,更延伸至我的參政之路。2013年,我首次參選澳門立法會並成功當選,這背後是學聯多年政治生態活動的積澱。從2005年到2009年,我協助學聯助選,從宣傳到政綱,從動員到民意收集,每一步都是磨礪,也是機緣。當我站上參選舞台,那些積累的經驗讓我信心滿滿,用專業與熱忱回饋社會。

    對我來說,學聯從未僅是一個平台,它是我成長的溫床,是我與青年群體保持共鳴的橋樁。無論學生時代還是職場生涯,學聯總能讓我保持真誠、用心的態度,貼近學生需求,保持年輕的心跳。

     

    「一天學聯人,一輩學聯情。」當年那群懷揣熱忱的青年,如今已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在各行各業散發光熱。每當昔日同儕重聚,「學聯人」的身份仍讓我們驕傲,我們為學聯的未來出謀劃策,為彼此的成就喝彩。澳門學聯,是一個讓人終生驕傲的舞台,那份孺慕之情,深沉而珍貴,歷久彌新。

     

    結語:

    學聯於我,不僅是成長的見證,更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篇章。從參與者到傳承者,從學生到社會人,學聯始終是我與社會、與青年、與未來的連接點。薪火相傳,學聯情,一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