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蕭顯華:促優化青茂口岸配套 提高居民通關便利性

“十‧一”黃金周將至,連同周末假期,澳門各出入境口岸料現“雙流疊加”客流高峰。治安警察局的數據顯示,關閘口岸去年“十‧一”黃金周錄得248.9萬人次出入境,佔全澳52.5%,青茂口岸則僅佔15.5%,反映青茂口岸在緩解關閘壓力上未達預期效益。為加強青茂口岸的分流作用、提高通關便利性,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  完善周邊公共交通配套設施

關閘現有3個巴士站,提供25條巴士路線和多條“發財巴”路線,居民旅客選擇多元、便利;反觀青茂口岸雖亦有16條巴士路線,但分散在四周6個巴士站,需要橫跨行人天橋,而且欠缺“發財巴”路線,對居民和旅客而言均較為不便。因此,建議當局可參考關閘口岸的設計,研究撥出周邊土地增設集合型巴士站及重型客車上下客區,完善交通配套,縮減關閘與青茂口岸的差異化,以達致期望的通關分流效果。

二.  對齊科技手段提升通關效率

現時,關閘、港珠澳大橋、機場、氹仔客運碼頭、外港碼頭和內港碼頭均設有虹膜通關通道,但使用率僅次於關閘的青茂口岸卻仍未設有相關通道,事實上,傳統的指紋通關對指紋不清晰的人士,尤其長者而言不太友好,因此,促請局方盡快在青茂口岸增設虹膜通關通道,便利市民通行。

三.  補足消毒配置優化通關環境

青茂口岸在內地往澳門方向,通關後設有多部自動感應酒精噴霧機讓市民在打指模後可即時消毒雙手,惟在澳門往內地方向,通關後並無設有相關設備,如欲消毒雙手,則需步行前往百餘米後的洗手間進行清洗,因此,建議研究增設消毒設備供市民使用,完善消毒配置優化通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