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粵港澳大灣區紅色印記──澳門篇
粵港澳大灣區紅色印記──澳門篇
澳門學聯編委、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林咏文
編者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澳門學聯編委會展開了以“中共百年黨慶”為題的全國徵文活動、特別籌劃《紅色苗圃──尋找澳門的播種者》影片,以及近代以來中國百件大事件研究計劃,展現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初心、使命。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先驅們排除萬難,建立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帶領中華民族,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為此,澳門學聯編委會在新的一年,即2022年,展開“粵港澳大灣區紅色印記"研究計劃,並於每月推出一篇文章。該計劃由學生親自統籌、資料蒐集及研究,帶領大眾回顧早期中國共產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歷程,加深青年學子承擔起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想信念。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佈圖
(地圖來源: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粵港澳大灣區網站)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澳門並非抗戰主戰場,相反,由於當時的澳門尚未回歸祖國,仍屬葡萄牙殖民地,其與珠三角緊密相連的地理位置以及在葡萄牙統治下保持中立的特殊環境,使其成為抗戰時期中共黨組織對外聯絡的窗口和橋樑,故有人稱澳門為“革命者的走廊”。身上淌著中華民族鮮血的眾多澳門人挺身而出,紛紛加入抗日救亡行列,與全國人民並肩戰鬥,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筆者通過翻查史料,發現抗戰時期澳門的許多抗日活動均是在中共的領導下進行的,因此有不少中共黨員在澳門留下過足跡,此文將重點介紹其中三位來自不同階級、不同領域的早期共產黨員的偉大事跡。
描寫抗戰題材的漫畫 (1950年代,麥林先生提供)
一、葉挺
在1932年至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葉挺和其家人基本住在澳門(其居住的位於中國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的兩層小樓迄今猶存)。當時他們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苦,只能靠一些老朋友的救濟,有時甚至還要靠借債典當過日,但他和家人互相體貼和鼓勵,雖說家境清貧,但也還算幸福和睦,其樂融融。閒暇時候,葉挺還會帶著一家人到路環一帶野餐和游泳,還拍攝了不少照片。每次帶孩子到海邊玩耍時,他總愛站在海邊遙望遠方,苦苦地思考著救國救民的良策。
葉挺
葉挺居住在澳門期間,國民黨當局對他的利誘始終沒有間斷。蔣介石認為葉挺是北伐名將,有極強的軍事才能,國共分裂以後,葉挺在共產黨內失去了地位,只要給他高官厚祿,就一定可以將他拉過來做反共的工具。蔣介石隨即派陳誠專程到澳門見葉挺,委以軍政要職。葉挺義正辭嚴地說:“現在日本佔我東三省,國難當頭,國共兩黨,同室操戈,叫我去殺害自己的同胞,這是萬萬做不到的。”陳誠多次勸說葉挺無果,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葉挺將軍居住在澳門的寓所,現已改建成展覽館。
不久後,廣東軍閥陳濟棠也派人來勸說葉挺出任他的將領,同樣遭到葉挺的嚴詞拒絕。葉挺寧願過著清貧的生活,也要保持著崇高的政治節操和革命品德,不為威迫利誘所動,他在堅定地等待著中國共產黨的召喚,隨時準備重新投入到中國革命的洪流中去。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35年至1936年間,從上海到香港工作的共產黨員宣俠父多次約見葉挺,向他介紹國內抗日鬥爭的形勢。之後葉挺應邀從澳門到香港,聽取潘漢年、張雲逸介紹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張。全國抗戰爆發後,葉挺毅然從澳門返回內地,主動請纓參加抗日,中共中央同意和支持他出任新四軍軍長。他即率軍馳騁抗日戰場,殺敵救國。
潘漢年
二、柯麟
柯麟是中國共產黨傑出的地下工作者,也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家,被譽為中山醫學院的一代宗師。1935年,受潘漢年領導在香港從事中共地下聯絡工作的柯麟到澳門開闢工作,並負責聯絡寓居澳門的葉挺將軍工作。
起初,柯麟在板樟堂街開了一個小診所作掩護,一邊靠替人治病養家糊口,一邊暗中配合地下工作的各種需要,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但是小診所條件有限,後來柯麟就把目光投向了澳門的平民醫院鏡湖醫院。
柯麟
柯麟在鏡湖醫院義務行醫,深得人心,還結識了澳門的商界領袖,何賢、馬萬祺等人。他曾經替馬萬祺醫治肺病,馬萬祺病好了之後,兩人就成了好朋友,並介紹何賢認識了柯麟。柯麟和他們的職業不同,身份背景也不一樣,但柯麟的為人令人欽佩不已。何賢晚年曾回憶說,“我們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沒向我講過半句宣傳共產黨的話,我是從他做人的態度上,看出他的進步的!他對紳士太太漁民車夫同樣悉心診治,窮人來看病,他少收甚至不收錢。後來,為了能給更多的窮人服務,他每日用半天時間到慈善性質的鏡湖醫院義診,弄得自己入不敷出也在所不惜。我和他走在街上,不斷有人向他問好、致意。看著人們臉上流露的真誠的愛戴,我心裏好感動。”
柯麟結織了何賢、馬萬祺等人。(1956年,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
(左起:謝志光教授、陳心陶教授、馬萬祺副主席、何賢主席、柯麟院長、柯正平先生)
柯麟曾對何賢說:“賢弟,你也加入鏡湖吧。你平時也常常濟貧扶弱,但那只是幫了個別人,加入鏡湖,就可以幫助澳門廣大的勞苦眾生。那才是功德無量啊!”於是在1945年,何賢加入鏡湖醫院,擔任慈善會值理。1946年任副主席,1950年至1983年任主席,義務擔任領導工作長達38年,殫精竭慮,建樹良多。
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指示柯麟利用在鏡湖醫院工作的機會,加強與群眾的聯繫,並以此為基地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內地的一些遊擊隊傷病員也經常被送到鏡湖醫院進行秘密救治。柯麟的善舉、義舉征服了澳門民眾和開明士紳,而他們的支持,也為柯麟順利展開革命工作聚集了人氣,為其在澳門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夫人張茜(右一)在何香凝女士家作客,左二為廖承志。(1962年)
三、冼星海
與前兩位黨員不同的是,冼星海於1905年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漁民家庭,是一名中國近現代音樂家,他以音樂為利劍,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
冼星海
冼星海從小學習音樂,1935年從巴黎音樂院學成畢業後,他回國去到上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創作了《救國軍歌》《戰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淩雲》《青年進行曲》,話劇《日出》《復活》《大雷雨》等譜曲。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並在武漢參與主持抗戰音樂工作。冼星海創作了《保衛盧溝橋》《遊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1939年3月,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這部作品分為《黃河頌》《保衛黃河》等9個樂章,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畫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
《在太行山上》,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
此外,他還發表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許多音樂論文,論述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等問題。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5月,他受黨中央派遣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到蘇聯後不久,衛國戰爭爆發。他因戰亂和交通阻隔而難以歸國。其間,他寫下了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狂想曲》。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於莫斯科。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致哀。”
冼星海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前半生為了得到更好的音樂教育四處求學,後半生投身到火熱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他雖然在澳門沒有留下太多的足跡,但他用歌曲來與日本帝國主義作鬥爭,用音樂為抗戰呐喊,成為時代的號手,他是澳門的子孫,是澳門的驕傲!為紀念在澳門出生的偉大音樂家冼星海,澳門特區政府於2019年設立了“冼星海紀念館”,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獻禮,以表彰冼星海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傳揚他的音樂成就,為青少年樹立榜樣。
冼星海紀念館外貌
除了上述的三位偉大的共產黨員,還有廖錦濤、柯志平、梁鐵等早期的共產黨員在澳門刻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們或曾在澳門執行任務,或曾以各種身份在澳門進行地下工作,或本就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昔日,共產黨員在澳門這片土地上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今日,我們踏著祖輩為我們鋪下的平坦大道邁向光明未來。先輩為澳門的建設事業以致推動澳門回歸祖國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澳門的美好未來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他們的功勞我們不能忘,也不該忘!
活動開始
04 / 14
活動完結
0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