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包】大學市場化,到底要點樣市場化呢?

近日澳門特區政府在2020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大學市場化概念,在社會中引起討論。提高大學學費,擴招外地學生、減少資助、讓大學自負盈虧等涉及市場化的變化,上述是普遍大眾對市場化的理解。大學具有育人科研的教育責任和社會責任,拋開大學具有的職能和責任,單純地將大學視為賺錢機器,當作企業經營,反而會降低大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筆者認為,需要擴大大學市場化的含義。市場化不應只關注大學一年一季的營收,更要重視大學為社會所創造的未來產能增長。現時提高大學學費,擴招外地學生、減少資助等思考,只不過是將大學當成一個企業經營。大學集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研究、標準評核等各種功能於一身,能夠為所在的地區創造無限的可能性,市場化則是發揮和加強大學對社會發展貢獻程度的一種途徑。通過市場化讓大學乃至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發展當中,逐步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

具體操作而言,可以適當提高大學財務運用的自主性,如允許大學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對具潛力的項目研究進行投資、引進具潛力的科研項目、讓校方參與社會化經營等。設立天使基金能鼓勵在校學生創新創業,在校內形式創新氛圍;由校方投資具潛力的項目研究,則有助於項目轉變成真正的產業,落地澳門或周邊地區;參與社會化經營,允許校方成立科研公司,將校內研究成果作市場化操作,並吸引科研人才,與市場接軌提高研究的時效性與效率。在給予財務運用自主性後,政府和社會則充當監督的角色,保證相關資金用於科研研究項目,或將項目成果產業化。讓大學為澳門未來的產業發展注入動力,為未來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其次,大學的學科可針對社會的需要,適時更新傳授內容和手法,讓學生更具競爭力和適應性。放寬及加強大學與市場合作,允許企業投資贊助大學實驗室或研究中心,讓市場需要主導項目發展和社會研究,亦讓科研成果能夠迅速投放市場。

從政府的施政報告,不難發現政府對市場化的主張更多是支持高等院校教學、科研及其成果的轉化,推動高校創新發展,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最後藉此提升本澳科研綜合實力。市場正是能推動相關主張的動力,大學市場化追根溯源是需要加強大學與市場的聯繫。

大學本來就是思想自由,創意迸發殿堂,故此在探討大學市場化的過程,不應為大學安上自負盈虧、藉口擴招外地生等枷鎖;亦不必要擔心政府藉此縮減對大學的支助。開闊思維,多思考大學如何與市場接軌,如何提高競爭力。不要讓固有思維令的大學市場化走上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