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報告】 澳門中學生對內地情況的認知

 

“澳門中學生對內地情況的認知”調查研究報告昨日發佈。受訪七百多名學生中,七成多人主要以“互聯網/新媒體”認識內地,受訪者普遍認為對內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等了解較高,對政治、軍事、法律等認識較低,依次最想提升對文化、科技、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等認識。

 

為了解本澳中學生對國家發展現況、傳統文化及歷史底蘊的認知程度,青年研究協會、學聯在今年三月面向本澳十七所中學的學生,開展有關調查。研究收回七百五十六份有效問卷,約四成五是男生、五成五是女生,兩成三是初中生、七成七是高中生。

學聯副理事長戴嘉萍、區孝丞及時政分析主任阮永岳,昨日下午三時在薈青中心發佈調查結果。他們指出,七成多受訪者主要以“互聯網/新媒體”認識內地,其次分別為“電視/電台”、“到內地探視、旅遊”、“親人/朋友”、“學校/教科書”等。“非常關心”或“關心”內地新聞的受訪者佔五成四,“不太關心”或“好不關心”的受訪者為四成六。此外,受訪學生普遍自認對內地的文化、風俗、歷史、地理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對內地在政治、經濟、科技等的認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最想提升認識的領域,依次為文化、科技、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等。研究人員認為歷史、地理等知識可於課堂接觸到,了解較高與學校教育有關。

在學生心目中,認為國家綜合實力在世界排“第二名”的受訪者最多,佔全部受訪者的三成;兩成人認為排在“第三名”,近兩成受訪者認為應為“第一名”,認為應排在“五名以後”的人不足一成。

至於當前中國取得的最大成就,認為是“經濟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近半數受訪者,“科技與文化的進步”的人約三分之一,認為是“軍事現代化”的人有近三成,認為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的受訪者有兩成多。

受訪者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前兩名分別是“貧富分化”、“道德墮落”,其次是“教育失敗”、“社會不公”、“腐敗”、“與周邊國家的爭端”等。

 

針對“澳門中學生對內地情況的認知”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認為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多元立體地向本澳學生提供內地資訊,並健全學生的公民教育課程,構建國情教育體系。同時進一步豐富學生與內地的交流活動,建立長效交流機制並開展國情考察活動,激發學生對內地資訊的興趣,增強年輕一代對內地的認知。

調查顯示,本澳中學生對內地政治、經濟、科技、法律等的認知程度較低。學聯指出,課堂是一個好平台,雖然本澳許多中學已開展公民教育,但其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仍待進一步完善。公民教育課程應以文化認同為導向,引導學生對內地的政治、時事、經濟、科技作系統了解。教材編排上應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編排對應的教材,潛移默化的豐富青少年對祖國的認知,提升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鑑於互聯網、新媒體是本澳中學生認識內地、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學聯建議加強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建設和運用,針對年輕群體的特點,以有趣內容和多元形式,從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融合、科技創新、文化交流等方面向本澳學生提供內地資訊。

學聯建議政府、學校和社團進一步加強本澳學生與內地的交流活動,為本澳學生赴內地交流構建長效的溝通載體和交流機制,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志願服務等活動,推動本澳學生與內地學生、民衆交流互動,提升他們對祖國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在開展交流活動外,應組織本澳學生推行國情考察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代企業參觀、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多種內容融入到考察行程中,提升國情考察的實效性,增強學生對內地情況的感性和理性的雙重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