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聯倡推年限公屋助民安居

近年樓價高企,令即使收入不低的年輕人,都難以單靠自身能力累積首期置業,使他們感到力不從心,望樓輕嘆,繼而將目標轉移至經濟房屋,但經屋供應量少,無法滿足大量需求,最後令年輕人上樓無期,影響人生規劃。學聯時事關注委員會副主任關志朗期望政府應運用新思維,在未來研究新類型公共房屋時著重以民為本、為民制產,助市民解決長遠的住屋需求。

關志朗指出,隨著八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嬰兒潮現已達適婚年齡,衍生了近年大量年輕人的住屋需求,但樓價高企使他們難以累積首期置業,如需負擔私人市場的租金,情況更甚,於是年輕人把目標轉向購買政府經屋,因而市民對經屋的需求越來越大,政府也將經屋申請的入息上限一升再升,務求使更多無法負擔私樓的市民受惠,無奈經屋供應量不足,猶如「十個煲九個蓋」,政府一再擴大適用範圍,「煲」大幅增加了,「蓋」又無法追上,造成「更多人排隊,更多人失望」的局面。關志朗認為政府面對社會龐大的住屋需求,根本沒有能力用經屋來完全滿足,因澳門土地資源缺乏,政府土地更見稀少,政府要興建一座經屋,由找地到完成分配最快要幾年時間,但一座經屋申請個案數萬,但最後當中只有幾百戶可成功上樓,要靠經屋解決市民訴求,遙遙無期。

關志朗建議政府未來在研究新類型經屋時,可參照古時唐代「為民制產」的概念。唐代以前,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想要維生,需向地主租用農地以及向地主繳交重租,終生難以脫離地主獨立生活。後來唐代朝廷把土地平均分配農民使用,其間政府收取低價地租,使農民自力更生,家有餘積,改善生活,甚至有能力者更能購置私人田產,從而向上流動,最終達致藏富於民。

關志朗認為雖時下經屋申請情況火爆,但未必反映市民只希望透過經屋上樓,他認為大部份年輕人仍希望透過置業來提升居住質素和向上流動。因此,他建議政府應考慮推出具年期限制的出租型公屋,協助有住屋需求但未能積累足夠首期置業的市民租住,期間政府收取低於市價的租金,一方面暫時滿足住屋需求,減輕租屋負擔;另一方面,政府的租金收益用作建立協助年輕人置業的基金,在租戶遷出時根據情況從基金中撥出不多於其總付租金的資助,作為他們置業首期的一部份。另外,遷出後的公屋又可繼續讓另一申請者居住,提升流轉率,讓更多市民受惠,從而令公共資源得到更好善用。

關志朗指出措施的目的令租戶家有餘積,達致為民制產,務求幫助年輕人以置業來長遠解決住屋需求。不過關志朗強調,合理和穩定的樓價才是解決住屋問題的根本,期望政府未來繼續遏止炒風,以及考慮未來向發展商批出住宅用地時作出面積或單位數量的限制,確保市場上的供應符合本地市民需求,才有助本澳居民長遠置業安居。

刊登於 2015年6月4日 澳門日報 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