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調查報告】

  • 2【新聞稿】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現況調查

    為瞭解本澳中學生的精神健康概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委託聖若瑟大學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於近期開展了“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現況調查”,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何鍾建博士、盧子健博士及布志高博士等人組成。研究發現有一成以上中學生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時間都有焦慮情況,而女學生更比男學生的焦慮度高。建議本澳各界可考慮推出更多朋輩同行者項目,以青年服務青年的方式為其緩解壓力,建造有效的互助互愛網絡。是次研究獲澳門基金會資助。
     
    是次研究調查對象為本澳全日制的中學生。調查共發出問卷2,015份,收回問卷1,655份,回收率超過八成。通過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成受訪者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時間都有焦慮的狀況,女學生的焦慮度比男學生高。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大部分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為“一般”;在恆毅力方面,受訪者的努力持續性及興趣穩定性的平均值分別為3.14及3.04 (區間為0-5分);生活凝聚力方面,受訪者在意義感、管理力及理解力三個維度的平均值約為4 (區間為1-7分),由此反映出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對外界的連結以及生活上的壓力都處於中間甚至更高水平,日後可考慮針對學生對生活的存在感這方面進行介入。
     
    人際關係或成學生的雙面刃
    透過質性訪談亦發現,最令學生備受壓力的因素源自於處理人際關係,受訪者表示“不希望被友人拋離”,以及害怕“無法和朋友對上話”等等,經營朋輩關係或造成一定壓力。有趣的是,朋輩同時亦是能夠為其緩解情緒壓力的資源。受訪學生都在乎自己能否得到真誠的關係,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通力理解,因此一段友誼可能是緩解或造成壓力的雙面刃。
     
    此外,訪談中亦發現,受訪者在處理壓力及遇到壓力時的反應亦相當類似,大部分受訪者在處理壓力時會選擇尋找虛擬空間或創造儀式感治癒自己,如“寫Blog”、“把心事摺成星星許願、好好儲起”等。而遇到壓力的即時反應大多為著應對,他們會選擇“忍受住不作聲”,以及“變得小心、步步為營”等。由此反映出,現時中學生遇到及處理問題時,更傾向個人消化多於向外界求助,而處理的方式亦傾向於由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同時亦側面反映了Z世代的人際關係或許在虛擬世界的加入後受到影響。
     
    澳門學聯代表蕭顯華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本澳更重視中學生的精神健康,提高青少年的自信,讓其更有成就感,好讓學生能夠更坦白分享自己的感受,減少因害怕失敗造成的內耗;父母、師長應相信年青人能為自己爭取幸福,比起擔心孩子失敗介入過多干預而對他們造成壓力,不妨考慮做一個陪伴他們面對困難、面對失敗的同行者;社會各界可考慮創造更多朋輩同行者的項目,以學生服務學生。
  • 3【推介】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現況調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