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屜裏被放滿垃圾,校服上被塗滿或黑或紅的筆墨,被起了充滿侮辱的綽號…很可惡對吧?但長期遭遇此種欺凌的人也許會告訴你“還好吧,我習慣了。”這也許不是同學逃避,也不是懦弱,而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最初由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指遭受欺凌時,被欺凌者最初會試圖反抗或尋求幫助,但如果始終無法改變現狀或得到幫助,他會逐漸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都無法改變被欺凌的現實,從而感到無助或絕望。在此狀態下,被欺凌者可能會慢慢開始接受欺凌行為,甚至認為這些行為「沒那麼過分」或者「我是活該的」。這種態度轉變是一種對無助感的心理適應,目的是減少內心的痛苦和壓力。
解決習得性無助需要從心理、環境和行為等多方面入手,例如是尋求學校社工/輔導員的幫助,讓我們重新解讀欺凌事件,改變對欺凌的認知模式;同時讓我們明白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亦有人是願意幫助我們的。
最後,面對校園欺凌時,如果我們假裝看不見悲劇,假裝聽不見哭聲,我們也會聽不見内心的呼救和呐喊。願我們所有人都有不沉默的勇氣。
投稿人:蔡逸 同學
小編:如果自己正受到欺凌傷害,但仍覺得是自己錯了、自己活該,未免也太屈委了吧。欺凌事件連我們成人也未必可以妥善處理,何況是同學們呢,所以大家或身邊如正遭遇欺凌傷害,切勿不要讓自己獨自承擔一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