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有進步空間



澳門勞工局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推行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為澳門的高校畢業生帶來實習及認識國情的機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隨著《粵澳合作框架》的簽訂和落實,澳門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把握粵澳合作所帶來的機遇。

對此,學聯認為《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也有需要作出調整,以迎合粵澳合作的緊密發展及滿足澳門學生的實習需要。學聯副理事長馬希雯表示,除了《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也會組織港澳台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不同的是,前者為澳門年青人每月提供澳門幣5500元資助亦只能吸引68名年輕人報名,而後者不但沒有資助,反而每日須向主辦單位繳交人民幣112元住宿活動費卻不乏參與者,實在值得深思。

馬希雯表示,以上情況的出現有數個主要原因:(一)參與計劃對象過於狹窄。《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單單針對畢業兩年內的大學畢業生,但畢竟要提高競爭力,往往就應該在學習階段開始。對於剛踏足社會的畢業生,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概念上已經不再是「實習」,而是工作。但大學生就不一樣,回國實習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大學四年間的寒暑大假均吸引大量大學生積極尋找「寒假工」及「暑期工」,與其要學生尋找不對口的短期工作,何不妨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同學暑期回國實習兩個月? (二) 實習企業選擇不足。澳門人選擇回國實習,除了追求一個寶貴的經驗以外,其中一個原因更是希望在國內嘗試到澳門缺乏的行業工作。有不少在澳門以外地區攻讀的大學生表示,基於澳門行業較為單一,畢業後未必有機會從事自己所讀的專業:例如生物科技,化工技術,電影制造等等。而根據勞工局表示:「有實習企業的澳門分支機構連續兩年即時聘用完成實習的學員」。所以,確有必要增加一些澳門還未興起的行業作為實習企業,使同學們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所需,實現自身的理想,更有機會可讓實習生留國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並可把學習到的技術帶回澳門,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三) 欠缺總體安排。實習計劃在過往的參與人數未及理想,在報名時的資料含糊更是令人卻步。以報名表內容為例:「實習地點:在內地各主要城市的企業(視乎企業參與的情況)。」由於實習生在報名階段還未知道自己到底會到個城市實習,無疑會使計劃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行政當局可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做法,以某些國內大城市作為實習地點,為實習生統一安排住宿及活動,不但能避免實習生不清楚自己何去何從的情況出現,同時也可以充實他們的實習生活,對祖國的城市發展也可有更深入的了解。

馬希雯認為,《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雖已作出了調整,譬如增加了每月5500元澳門幣的資助津貼,確實減輕了年輕人回國初嘗拼搏的經濟壓力。但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繼續走向適度多元化,將需要更多各種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以配合發展需求。故此,她期望行政當局要不斷完善實習計劃的內容,包括擴闊實習對象範圍及增加實習地點等,加強計劃的吸引力,以鼓勵更多的澳門青年回國實習,擴闊其眼界及加深對國情的了解,他日可把國內的先進技術及經驗引進回澳,為澳門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